圖片僅供參考
FLYiNG 零件編號 | MD-09015-6 |
FLYiNG 庫存現貨 | 3 |
製造商 | FLYING |
製造商零件編號 | MD-09015-6 |
說明 | MINI DIN 6PIN MD-09015-6 |
無鉛狀態 / RoHS 指令狀態 | RoHS |
訂購數量 | NTD 單價 / PCS |
1~9 | 25 |
10~99 | 15 |
100~999 | 8 |
1000~ | 6.5 |
S-端子的光亮度(Y; Luminance,亮度)訊號和調製色度(C; Chrominance,色彩)訊號由獨立電線或電線組傳送。
在大部份傳統影像器材上,是一種可以不太高的價格,換取大幅畫質改善的方法。
在合成視頻,光亮度的訊號經由低通濾波器排除高頻的色度訊號,因高頻率的色度訊號及光亮度訊號一部分是重疊的。
而S-端子把兩種訊號分開,這種就不用把經由低通濾波器取出光亮度的訊號。這樣可以給予光亮度的訊號有更大的頻寬,
也解決了訊號重疊的問題。因此,受干擾的點陣訊號被排除。
這表示S-端子能從完整原先的影像訊號轉送比合成訊號更多的訊息,因此與合成影像相比,S-端子更有效使圖像在低失真的情況下,原畫再生。
與一般複合視頻訊號相比,S-Video可明顯改善解析度,並能大幅減少複合視頻訊號的虹邊蠕動,及改善色彩邊緣溢色。
S-Video效果優於複合視頻訊號,其差距非常明顯。
但相較如RGB或YPbPr來的差,只不過其距異較小(指標準SD解析度時)。
與類比色差影像訊號(YPbPr)或RGB訊號相比,S-Video的缺點主要是不支援高解析度(HD)規格,
以及仍然有微量邊緣溢色的情形發生(特別是紅色及橘色)。
但由於不是所有器材都擁有類比色差或RGB端子,特別是在原本就沒有支援HD規格的器材上,這些缺點就不是那麼的明顯了。
S-Video與這些更高階色差影像的差別在於,S-Video的色度訊號(C訊號)的調變與解碼方式,
仍與複合視頻訊號的色度部份相同,維持了NTSC、PAL或SECAM的方式。
所以僅管亮度訊號解析度提升了,彩色部份的解析度仍然與複合視頻訊號相同,
受限於彩色調變的制式。
也因為著色解析度低於影像輪廓的解析度,導致邊緣有微量溢色的情形。
不過S-Video此種溢色與複合視頻訊號的虹邊蠕動不同,是靜止不會爬行蠕動的。
加上人眼對著色部分的解析度並不敏感,所以這種缺點並不十分明顯。
連接器
目前S-Video的訊號一般採用4 接腳(pin)的mini-DIN連接端子,終端阻抗須為75歐姆,
除此之外與一般mini-DIN線材無異(如Apple所使用之ADB),當沒有S-Video專用線材時,
這些mini-DIN線材都可以當成S-Video訊號傳輸之用,但畫面品質可能沒有原本的那樣好。
S-Video端子凸起形狀的比較
注意一般日本規格的S-Video端子凸起(或者說缺口)是朝內,但有些日本以外的地區有凸起朝外的S-Video端子
通常,凸起朝外的4 pin mini-DIN母座是全金屬罩包覆的,較常出現在電視盒、投影機等裝置。
凸起朝內的母座通常是沒有金屬罩包覆的,但常帶有端子插入檢知的功能,一般電視多用這種。
如果硬是將凸起朝外的線材插進缺口朝內的母座,可能造成損壞,要注意。
但將凸起朝內的線材插進缺口朝外的母座,通常沒有什麼問題。
mini-DIN的接腳很脆弱且容易變形彎曲,進而造成色彩或其他訊號的損毀或遺失。
變形彎曲的接腳可以再將之調整為原本的形狀,但此舉亦可能造成更進一步的損傷或接腳斷裂。
在mini-DIN接頭標準化之前,S-Video訊號經常採用不同類型的接頭,例如在1980年代Commodore 64家用電腦的時代,
S-Video的輸出線材大部分採用8針DIN的電腦端接頭與一對RCA的螢幕端接頭。
S-Video是筆記型電腦最常使用的影像輸出端子,然而許多具有S-Video輸出的裝置也都有複合(合成)輸出端子。
S-Video 可以經由 SCART 接頭傳送。但因為它並不是 SCART 標準一部份,
所以並非所有的 SCART 相容裝置都支援。另外,在使用 SCART 時 S-Video 和 RGB 只能使用其中一個。這是由於 S-Video 實作所使用的針腳原本是分配給 RGB 的。
常規S-端子插孔
MiniDIN-4 Connector Pinout.svg
S-Video在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、日本等地方相當普及,原本是用在一些家用電視、
DVD播放機、高階(high-end)錄影機、數位電視接收器、DVR與電視遊樂器等。
幾乎所有的電視影像輸出器材(除了VHS、部份LD播放機及廉價裝置,或類比機上盒)連接端子都會有S-Video端子輸出,
甚至在歐洲也有使用S-Video(歐洲因為偏好使用SCART所提供更高品質的RGB訊號,而使得S-Video無法完全標準化)。
約1990年後,美國地區銷售的主流以上電視機,除了小型或廉價機種,通常有至少1組或2組S-Video輸入(第2組常設在前方)。
而日本地區銷售的主流以上電視機,則常多達3組S-Video輸入。
個人電腦上,直至2009年左右為止,顯示卡的TV OUT也常使用S-Video端子,
或者一種可直接相容S-Video端子及類比色差影像訊號的7 Pin或9 Pin的Mini-DIN端子,直到HDMI真正普及。
電腦顯示卡的7 Pin TV OUT端子(中間),可直接相容插入S-Video端子不需轉換
某些特別便宜的S-Video線材當傳送距離超過5米的時候,輸出效果會開始接近複合視頻訊號品質(由於便宜線材Y/C訊號間未徹底遮蔽,造成串話)。
因為將S-Video轉為合成訊號訊號十分容易,因此許多電子零售商皆有提供訊號轉換所使用的轉接器。
訊號轉換主要在於讓原本沒有S-Video的裝置可以彼此進行連接,但此法僅能提供複合視頻訊號品質。
S-Video因為當制定時規格的關係,無法應用高解析度(HD)的影像訊號。
所以高解析度的訊號,通常都必需以類比色差影像訊號或是數位的方式連接到顯示螢幕(數位通常採用HDMI或DVI端子)。
S-Video在VCR及LD播放機的應用情形上有點特殊,最初S-Video是設計給Super VHS所使用的一種高頻寬影像連接端子,
而且對其他大多數消費型裝置也是採用相同的設計理念,並延續到DVD格式的崛起。
許多數位、Hi-8與S-VHS-C攝錄影機皆支援S-Video輸出,但標準VHS的VCR及LD播放機卻無法提供高解析度的訊號以滿足S-Video端子,
這是因為VHS及LD原本就是直接以Y/C訊號混合(複合視頻)的型式記錄於媒體上。
所以大多數的裝置包括已經結合DVD播放器的裝置(具有S-Video或色差輸出),VHS的部分影像訊號仍需要從複合影像訊號或RF端子輸出。
另外,使用LD播放機時,以S-Video端子連接品質未必會優於複合視頻訊號,
這是由於LD播放機內部也是從複合視頻分離出Y/C訊號。
若電視機內的Y/C分離電路比較先進時(如2線/3線/3D自適型Y/C分離器等),則採用複合視頻訊號連接可能反而有較佳品質。
注意的是S-端子不能傳送聲音的訊號。因此,還需要一組單獨的音頻連接線。
在大部份傳統影像器材上,是一種可以不太高的價格,換取大幅畫質改善的方法。
在合成視頻,光亮度的訊號經由低通濾波器排除高頻的色度訊號,因高頻率的色度訊號及光亮度訊號一部分是重疊的。
而S-端子把兩種訊號分開,這種就不用把經由低通濾波器取出光亮度的訊號。這樣可以給予光亮度的訊號有更大的頻寬,
也解決了訊號重疊的問題。因此,受干擾的點陣訊號被排除。
這表示S-端子能從完整原先的影像訊號轉送比合成訊號更多的訊息,因此與合成影像相比,S-端子更有效使圖像在低失真的情況下,原畫再生。
與一般複合視頻訊號相比,S-Video可明顯改善解析度,並能大幅減少複合視頻訊號的虹邊蠕動,及改善色彩邊緣溢色。
S-Video效果優於複合視頻訊號,其差距非常明顯。
但相較如RGB或YPbPr來的差,只不過其距異較小(指標準SD解析度時)。
與類比色差影像訊號(YPbPr)或RGB訊號相比,S-Video的缺點主要是不支援高解析度(HD)規格,
以及仍然有微量邊緣溢色的情形發生(特別是紅色及橘色)。
但由於不是所有器材都擁有類比色差或RGB端子,特別是在原本就沒有支援HD規格的器材上,這些缺點就不是那麼的明顯了。
S-Video與這些更高階色差影像的差別在於,S-Video的色度訊號(C訊號)的調變與解碼方式,
仍與複合視頻訊號的色度部份相同,維持了NTSC、PAL或SECAM的方式。
所以僅管亮度訊號解析度提升了,彩色部份的解析度仍然與複合視頻訊號相同,
受限於彩色調變的制式。
也因為著色解析度低於影像輪廓的解析度,導致邊緣有微量溢色的情形。
不過S-Video此種溢色與複合視頻訊號的虹邊蠕動不同,是靜止不會爬行蠕動的。
加上人眼對著色部分的解析度並不敏感,所以這種缺點並不十分明顯。
連接器
目前S-Video的訊號一般採用4 接腳(pin)的mini-DIN連接端子,終端阻抗須為75歐姆,
除此之外與一般mini-DIN線材無異(如Apple所使用之ADB),當沒有S-Video專用線材時,
這些mini-DIN線材都可以當成S-Video訊號傳輸之用,但畫面品質可能沒有原本的那樣好。
S-Video端子凸起形狀的比較
注意一般日本規格的S-Video端子凸起(或者說缺口)是朝內,但有些日本以外的地區有凸起朝外的S-Video端子
通常,凸起朝外的4 pin mini-DIN母座是全金屬罩包覆的,較常出現在電視盒、投影機等裝置。
凸起朝內的母座通常是沒有金屬罩包覆的,但常帶有端子插入檢知的功能,一般電視多用這種。
如果硬是將凸起朝外的線材插進缺口朝內的母座,可能造成損壞,要注意。
但將凸起朝內的線材插進缺口朝外的母座,通常沒有什麼問題。
mini-DIN的接腳很脆弱且容易變形彎曲,進而造成色彩或其他訊號的損毀或遺失。
變形彎曲的接腳可以再將之調整為原本的形狀,但此舉亦可能造成更進一步的損傷或接腳斷裂。
在mini-DIN接頭標準化之前,S-Video訊號經常採用不同類型的接頭,例如在1980年代Commodore 64家用電腦的時代,
S-Video的輸出線材大部分採用8針DIN的電腦端接頭與一對RCA的螢幕端接頭。
S-Video是筆記型電腦最常使用的影像輸出端子,然而許多具有S-Video輸出的裝置也都有複合(合成)輸出端子。
S-Video 可以經由 SCART 接頭傳送。但因為它並不是 SCART 標準一部份,
所以並非所有的 SCART 相容裝置都支援。另外,在使用 SCART 時 S-Video 和 RGB 只能使用其中一個。這是由於 S-Video 實作所使用的針腳原本是分配給 RGB 的。
常規S-端子插孔
MiniDIN-4 Connector Pinout.svg
S-Video在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、日本等地方相當普及,原本是用在一些家用電視、
DVD播放機、高階(high-end)錄影機、數位電視接收器、DVR與電視遊樂器等。
幾乎所有的電視影像輸出器材(除了VHS、部份LD播放機及廉價裝置,或類比機上盒)連接端子都會有S-Video端子輸出,
甚至在歐洲也有使用S-Video(歐洲因為偏好使用SCART所提供更高品質的RGB訊號,而使得S-Video無法完全標準化)。
約1990年後,美國地區銷售的主流以上電視機,除了小型或廉價機種,通常有至少1組或2組S-Video輸入(第2組常設在前方)。
而日本地區銷售的主流以上電視機,則常多達3組S-Video輸入。
個人電腦上,直至2009年左右為止,顯示卡的TV OUT也常使用S-Video端子,
或者一種可直接相容S-Video端子及類比色差影像訊號的7 Pin或9 Pin的Mini-DIN端子,直到HDMI真正普及。
電腦顯示卡的7 Pin TV OUT端子(中間),可直接相容插入S-Video端子不需轉換
某些特別便宜的S-Video線材當傳送距離超過5米的時候,輸出效果會開始接近複合視頻訊號品質(由於便宜線材Y/C訊號間未徹底遮蔽,造成串話)。
因為將S-Video轉為合成訊號訊號十分容易,因此許多電子零售商皆有提供訊號轉換所使用的轉接器。
訊號轉換主要在於讓原本沒有S-Video的裝置可以彼此進行連接,但此法僅能提供複合視頻訊號品質。
S-Video因為當制定時規格的關係,無法應用高解析度(HD)的影像訊號。
所以高解析度的訊號,通常都必需以類比色差影像訊號或是數位的方式連接到顯示螢幕(數位通常採用HDMI或DVI端子)。
S-Video在VCR及LD播放機的應用情形上有點特殊,最初S-Video是設計給Super VHS所使用的一種高頻寬影像連接端子,
而且對其他大多數消費型裝置也是採用相同的設計理念,並延續到DVD格式的崛起。
許多數位、Hi-8與S-VHS-C攝錄影機皆支援S-Video輸出,但標準VHS的VCR及LD播放機卻無法提供高解析度的訊號以滿足S-Video端子,
這是因為VHS及LD原本就是直接以Y/C訊號混合(複合視頻)的型式記錄於媒體上。
所以大多數的裝置包括已經結合DVD播放器的裝置(具有S-Video或色差輸出),VHS的部分影像訊號仍需要從複合影像訊號或RF端子輸出。
另外,使用LD播放機時,以S-Video端子連接品質未必會優於複合視頻訊號,
這是由於LD播放機內部也是從複合視頻分離出Y/C訊號。
若電視機內的Y/C分離電路比較先進時(如2線/3線/3D自適型Y/C分離器等),則採用複合視頻訊號連接可能反而有較佳品質。
注意的是S-端子不能傳送聲音的訊號。因此,還需要一組單獨的音頻連接線。